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南  >  临潭县

临潭:春节近了 年味浓了

 2019/01/31/ 11:16 来源:甘南日报

  王丽霞

  锣鼓响起来,年货堆起来,外出的人们回家来,年就快到了。

  一年甚于一年的浓烈文化气息,年货市场上越来越丰富的商品,老人儿童脸上溢出来的幸福,在临潭的乡村随处可见。

  知足的“社火会”老人

  “腊月初二锣鼓一响,大家就来了,年年如此,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装备也越来越好。”75岁的朱生照老人说起“社火会”,笑眯了眼睛。老人是新城镇西街村城隍庙“社火会”的负责人之一。他介绍,城隍庙“社火会”是有数百年历史传承的群众演艺团体,表演内容以传统秧歌、戏曲和现代歌舞为主。从七八岁的孩子到七十多岁的老人,近二百名群众分组、分时段集中,正为正月演出做准备。

  “今年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增加到彩车上,演出的同时,也要好好宣传正能量。”68岁的陈鼎新和虽然已不再担任会长,却一直在操心会里的事。

  早先的城隍庙“社火会”并非这样热闹,由于运转经费主要来源于群众捐赠,设备、服装、道具采购能力有限,节目内容相对单一,群众参与度也有限。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项目的落实,作为农村文化演艺团体的“社火会”也得到了发展。

  对于全县上百个“社火会”和民间文艺团体而言,新城镇西街村城隍庙“社火会”只是一个缩影。它们被群众需要,被政府支持,在不断发展、与时俱进中,为各族群众奉上精彩的春节文化盛宴。

  批发小店里的笑声

  最热闹的年货市场在新城“营”上。整个腊月,1公里长的主街道上,火红的灯笼、火红的对联成为最耀眼的新春符号。作为副食批发商,讲诚信的王宏祥深受分销商和周边群众信赖。在他的店铺里,装卸货物、讨价还价的声音,统统被欢快的笑声掩盖。

  “庄稼、药材都长得好,娃娃们打工收入也不错,我要把各样东西都添置上,过个富足年。”店子乡老人朱天林一手拎着年货,一手牵着孙子,在小店里挑选副食。

  “十一营卖了六万多,除掉员工工资,当天纯利润有三千元,越往年前生意越好。”这几日,批发小店的售货、配送员已增加到十人。从腊月初一开始,夫妻俩就很少按时吃上一日三餐:天还没亮,附近乡镇的小卖部就来拉货了;夜幕降临,各处需要的百货还在继续配送。

  像王宏祥这样的百货批发零售商,在新城镇有十几家,他们在腊月里生意格外红火。因为劳苦一年,收入日增的群众,都要在正月里好好犒劳自己。

  大学生“鸡倌”挣钱了

  “快给我抓上两只,不然你卖完了咋办呢……”流顺镇丁家堡村的银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里,村民王爱民挑了两只六斤多的大土鸡,准备养到过年吃。

  2018年9月,农牧学校毕业的大学生王爱平将第一批1500多只仔鸡装进刚建成的鸡舍。在此之前,他曾因就业问题苦恼。他父亲突发脑溢血,虽然及时治疗,仍留下后遗症,无法正常劳作。12万多元的治疗费,也将之前办合作社挣来的钱花得精光,原本不错的家庭因病返贫。  王爱平是个头脑灵活又肯下苦的年轻人,他不甘心父亲努力三年经营起来的合作社沦为荒地。“村里地多,当归叶子、苜蓿都是好饲料,养出优质土鸡应该没问题。”在镇政府、农牧部门和驻村帮扶队的鼓励支持下,王爱平重新经营起合作社,将中药材种植改为他拿手的土鸡养殖。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1月中旬,第一批土鸡出栏,不到一周就卖掉1100只,剩余四百多只也刚刚接到订单。“年前就全部卖完了,大概能赚一万六千元。”土鸡出栏恰逢年货采购高峰期,大部分订单来自于青海省和临夏州,都是春节订单。

  “大学毕业后也打过工,做过小生意,赚过一些钱,但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从鸡苗进社,王爱平就一头扎进鸡舍忙了四个多月。卖完第一批土鸡,他要给自己放几天假,陪父母过一个安闲、殷实的春节。

  山村母亲的新春愿望

  在冶力关镇小岗沟村,40岁的邢八英粉完饲料,拂去身上的灰尘,走进刚装修好的客厅,接起电话。“阿妈,我刚给家里卡上打了1万元,你和哥哥去把家具买上,咱们好好过年……”电话那头,小儿子魏永强的声音急促响亮。

  2011年9月,丈夫酒后犯罪获刑,邢八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家里少了劳力,她就跟着村里的男人们去建筑工地打工挣钱;孩子们少了精神支柱,不识字的她就在外出前将教育孩子的话说出来,让孩子们写在笔记本上,日日翻看。

  “光打工哪能盖起这么好的房子呢?还不是镇上关心,乡亲们牵心我们一家老小。”邢八英说,现在一家人住的房子是2014年配套灾后重建项目修起来的。随后几年里,陆续贴上了瓷砖,打上了地平,装上了暖廊。

  “除了灾后重建,去年种皮特果树补了1万零300元,种油籽补了400元,今年又补了6000多,这就够装修房子了。”她笑着,话里话外对往后的生活充满信心。

  刚刚完成室内装修的房子,里里外外干净亮堂,虽然少一个人,家却温馨和睦。

  双手搀扶着80岁的老婆婆,这个平凡的农村母亲也坚定地扶起了那个曾经贫困的家。由于各项指标达标,2016年,邢八英家庭被认定为非贫困户。

  如今,她还有愿望。希望让老婆婆在有生之年,能看到自己的儿子回家,孙子成家。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