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南  >  卓尼县

风景就是钱景 国内专家学者齐聚卓尼 为美丽乡村文化创新建言献策

 2019/08/05/ 16:08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郭秀睿 实习生张春燕

  全球旅游艺术家 Artrvl平台创始人李娈以《艺术是美丽乡村文化创新的催化剂》为主题发言。

2019卓尼美丽乡村文化创新论坛现场。

  每日甘肃网讯(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郭秀 实习生 张春燕)八月的尼青草如茵,碧波荡漾。3日下午,以“风景这边独好”为主题的2019尼美丽乡村文化创论坛在尼举行,国内多位专家学者齐聚“城”,畅谈美丽乡村建设成就,共谋美丽乡村建设思路。

  近年来,卓尼县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现群众脱贫致富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以百里洮河风情线强引擎,高点谋划、合理布局,成功打造了二号尔丹营地、油菜花海、力田园综合体等一大批景观景点,构建了点上独具特色、线上相互衬映、面上聚合放大的乡村旅游格局。

  “一带一路”专家委员会委员、青岛大学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上海艾斯贝斯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艾轶锋以《乡愿与乡愁——美丽乡村建设热的冷思考》为题作演讲。

  台湾前客家委员会副主委、百亿桐花祭操盘手、《特色小镇文创宝典•桐花蓝海5.0》作者庄锦华女士以《大美中华在地重塑——美丽乡村IP定江山》为主题演讲。

  论坛中,专家学者畅谈美丽乡村建设新成就,从自身研究领域出发,为尼带来了具有国际视野、成功案例支撑的方法理念,针对尼现实条件和发展阶段,问诊把脉,为绘就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构筑靓丽文明的生态家园、打造美轮美奂的人间“香巴拉”献计。

  “一带一路”专家委员会委员、青岛大学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艾轶锋作了题为《乡愿与乡愁——美丽乡村建设热的冷思考》的演,他表示,当下的乡村旅游建设规划,应该去掉一些虚假的、哗众取宠的表象,回归到生活的本质。来自美国加州的学者、东方财经特约专家阿森·罗利诺夫认为,要想让世界认识尼、了解尼,最好的办法就是故事,最美、最动人的尼故事,让大家感兴趣,让大家听得懂。

  此外,还有台湾专家庄锦华、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孙文华、全球游艺术家李娈、湖南湘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龙秀林等专家学者,分别从文化故事、乡村产业、艺术价值、转变模式等方面,结合案例,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为尼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建言,献计献策。

  此次论坛既是尼展现底蕴、绽放魅力、走向全国的难得机遇,也是尼交流互鉴、连接世界、融入国际化的崭新平台。论坛的成功举办,将对尼美丽乡村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第一任扶贫工作队队长、湖南湘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2018年全国精准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得者龙秀林先生以《从“精准扶贫”到“旅游网红”—十八洞村的涅槃之路》为主题发言。

  同济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农学会园区分会副会长、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特色小镇》作者孙文华以《乡村产业的顶层设计与案例分享》为主题发言。

  美国加州学者、东方财经特约专家、“一带一路”亚太/拉美地区推广者阿森•罗利诺夫先生以《那些欧美乡村是如何解开文化创新谜题的》为主题演讲。

  尼县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带、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交汇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接合部,全县总面积5419平方公里,辖11镇4乡,总人口10.6万人。全县自然景观雄奇秀丽,地形地貌鬼斧神工,高山峡谷错落有致,宗教寺庙风格独特,民族风情别样有趣,赋予了尼发展乡村旅游、实现绿色崛起的先天禀赋,是世人回归自然的人生驿站,实现香巴拉之梦的理想起点。

青山绿水之间的卓尼

如画的卓尼自然风光

蓝天白云下的美丽村庄

炊烟袅袅的藏族村寨

  这些年,尼围绕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以农牧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着力富裕乡民、提升乡貌、留住乡愁、文明乡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这一富民强县的“美丽经济”,用旅游助推脱贫,用美丽战胜贫困。以环境综合整治底色,推动环境革命向“全天候洁净美”奋进,使城乡面貌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颜值出众”的新乡村遍地开花。建成“红色峪村”“神秘江车村”“传奇尼巴村”“神若龙村”“多彩西尼沟村”等为代表的一批生态体验型、民俗文化型、特色产业型生态文明小康村,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朝勿村入选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乡愁浓郁”的新乡村塑成型。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