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南  >  合作市

合作市:“精神扶贫”助推脱贫攻坚

 2020/05/21/ 19:21 来源:甘南日报 记者 尕藏嘉 通讯员 王娟

  每日甘肃网5月21日讯 据甘南日报报道(记者 尕藏嘉 通讯员 王娟)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近年来,合作市注重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从抓好精神扶贫入手,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全力补齐农牧村“精神短板”,营造“志智双扶”的浓厚氛围,引导贫困户树立自信,鼓励他们依靠劳动实现稳步增收,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高质量完成。

  注重思想引领 营造参与氛围

  近年来,合作市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教育方案,组建宣讲队伍,深入农牧村开展宣讲工作,各乡镇也充分发挥草根宣讲、马背宣讲团作用,深入村、户面对面宣讲政策,心贴心疏导情绪,实打实解决困难,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干劲明显增强。编印发放准扶贫政策宣传册等各类宣传资料2万余册。通过多种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宣传各项惠民政策,提高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引导贫困户摈弃“等靠要”思想,树立“人穷志不穷”的观念,形成“扶贫先扶志”“贫穷落后不光荣,好吃懒做很可耻。”的舆论氛围。

  强化技能培训 增强脱贫本领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合作市把提升贫困群众发展能力、提高贫困人口素质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制定培训计划,创新培训方式,确保贫困对象中有就业、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劳动力全员培训,三年累计培训劳动力3576人次,其中:就业技能培训1709人次,创业培训476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175人,省级示范性培训300人,州级配套示范性培训916人,职业技能鉴定1062人。

  强化典型引领 提升脱贫信心

  王红玲是卡加曼乡的人大代表和新集村妇联主席。二十年来,她始终牢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担当,默默付出,是群众公认的“热心人”。和王红玲一样,在基层岗位默默付出的党支部书记辛增福、致富带头人杨举财等,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默默影响着身边的人……

  树立脱贫典型,让贫困户学有榜样。近年来,合作市注重各类道德模范和示范典型推荐评选工作,鼓励各级各单位积极开展“羚城好人”“最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推荐评选活动,树立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用身边榜样影响和教育身边人。各类道德模范、先进典型竞相涌现,以先富带后富,激发贫困群众脱贫主体意识和内生动力,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转变。持续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在各村建立村规民约,完善红白理事会,积极推行“两倡导、三不准”工作法,扎实推进治理高价彩礼,充分发挥村级红白理事会作用,大力整治红白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气。同时,利用新闻媒体平台,宣传典型人物,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的脱贫信心。

  推进环境革命 激发内生动力

  “卡加道乡每周二、五集中进行环境卫生整治,主要是包片领导、包村领导带头行动,保洁员集中整治,志愿者积极行动。群众的精神面貌和人居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卡加道乡干部周胜海由衷地感到开心。

  纵深推进环境革命,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改善农牧村基础条件和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成为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大力开展户内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做到了“房前屋后一个样、村里村外一个样、室内室外一个样。”改变了农牧民生产生活陋习,提振了群众精气神。同时,深入开展义诊、文艺汇演、政策宣讲、环境卫生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将志愿服务“触角”延伸到贫困户生产生活一线,打通宣传、教育、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丰富文化活动 实现志智双扶

  “农闲时节,我们常来阅览室看书,了解牛羊养殖技术、读喜欢的文章,思想观念改变了很多。”正在卡加道乡农家书屋看书的巴日村村民周毛草说。

  近年来,合作市始终把文化扶贫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以实施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为契机,利用乡镇文化站、民房墙面、主要道路,建设文化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模范故事、脱贫攻坚工作成果写入文化墙,营造浓厚道德文明氛围。同时,不断加强乡村舞台、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等阵地建设,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下乡”“我们的节日”等文化娱乐活动。寓教于乐,引导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引领农牧民形成良好民风家风,为脱贫攻坚增添内生动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