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南  >  卓尼县

“秘境卓尼”谱新篇

 2020/11/17/ 17:4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昝 琦 李近远 顾丽娟

  ③ 产业“兴”

木耳镇博峪村藏家乐老板高吉庆正在打造手工饰品。

  一业兴,百业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致富增收的核心支撑,也是脱贫攻坚的最根本保障。

  牛羊产业是卓尼县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根本。广阔的天然草场,为牛羊产业提供了优质饲料。

  走进位于卓尼县完冒镇沙冒道班的牧祥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群的牦牛、高原藏羊悠闲地吃着草,牧民仁欠吉正在放牧。

  来自沙冒后村的仁欠吉一家4口人,她和3个孩子,孩子有残疾,家里养的几十头牛曾是唯一的经济来源。2018年8月,仁欠吉将政府提供的2万元扶贫资金以及家里的牛羊入股到了合作社,开始在草场务工,挤奶、打酥油、剪牛羊毛,这份季节性工作让她有了6000元收入,加上入股合作社分红1600元和低保,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合作社负责人扎西东主是一名返乡创业者,之前在外面做蕨麻加工生意。2015年,在镇政府帮助下办起了养殖合作社,养殖牦牛和藏羊,2019年实现经营收入21.28万元,成为县级藏羊繁育示范点,目前稳定带动32户贫困户发展牛羊养殖业。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气候资源,为卓尼发展牛羊菜薯药、青稞和油菜等特色产业提供了天然优势。近几年,根据地域环境,卓尼县培育出一大批新兴主导产业,成为农牧民致富增收的依靠。

  阿子滩镇阿子滩村特大黄种植基地里,唐古特大黄长势良好,几名藏族妇女正在地里忙碌。海拔3100多的米阿子滩村,人均耕地十几亩,典型的人少地多,村民多种植青稞,但由于海拔高,青稞种不熟,产量也低,只能用作饲料。

  2019年,村里流转300多亩土地,成立了合作社,种起了唐古特大黄,统一种植、统一销售。现在,入股合作社的贫困村民一年仅土地流转费就有六七千元,加上在基地种植、拔草,一年下来至少还有3000元用工收入,而大黄也成为当地支柱产业。

  柳林镇草岔沟村地势平坦、日照时间长,2018年柳林镇因地制宜在草岔沟村建成占地100余亩、涉及5个贫困村406户贫困户的光伏联村电站,去年并网结算电费196.5万元,为贫困户带来了一年3000元的分红收入。

  光伏发电站的建成,不仅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同时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电费资金下发到村集体经济后,一部分用于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一部分用于村路修建和维护。“贫困户不用投入,全由政府出资建设,一次投入即可终身受益,风险小收入高,是我们村的长效产业。”草岔沟村支书张康主感慨地说。

  产业能富民,就业稳人心。有业可依,稳定脱贫方能实现。

  木耳镇有着悠久的茶文化,近年来,木耳镇充分挖掘当地茶文化历史,建设起“山水木耳”扶贫车间,大力发展八宝盖碗茶产业,帮助群众脱贫增收。

  走进“山水木耳”扶贫车间,村民们正在分装茶料、茶具。车间的商品展示柜台上,盖碗茶有专供茶园,也有礼品包装,琳琅满目。

  木耳镇村民石彩英要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务工。去年4月,她来到扶贫车间上班,一个月1800元的稳定收入,还能照顾家里,实现了赚钱顾家两不误。像石彩英这样,在家门口扶贫车间变身“上班族”的贫困户在卓尼还有很多。

  柳林镇上卓村腾达扶贫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缝制校服、纺织各类具有藏族元素的地毯,员工多为周边在家照顾老人孩子的贫困留守妇女。2019年4月,经过多方对接,柳林镇在上卓村闲置土地上建成总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可吸纳近200名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的扶贫车间,走出了一条车间驻村、居家就业、群众脱贫、集体增收的新路子。

  “手里有了零花钱,不再向丈夫儿子伸手要钱,不仅改变了生活条件,家庭地位也提高了。”当地妇女道出最真实的内心感受。

  ④ 消费“云”

卓尼县农村电商物流公共服务中心分拣区工人正忙着分拣。

(本文图片均由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韦德占摄)

  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出卓尼极其丰富的特色产品,牦牛肉、野生羊肚菌、藏中药材、刺绣以及洮砚,都是卓尼的主打产业。

  然而,受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影响,这些质优物美的特色产品长期停留在县域之内,“藏在深闺无人知”。

  让山沟沟里的“土产品”走出去,让贫困群众受益增收,消费扶贫、电商扶贫及众多的创新电商形式应运而生,在助力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方面发挥着生力军作用。

  走进卓尼县公共电商服务中心,公共直播间里,26岁的藏族姑娘才让拉姆正在通过网络直播,熟练地向粉丝们介绍着具有卓尼特色的产品。

  才让拉姆2017年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主做阿迦善巴原生态传唱、民族服装、民族工艺品和土特产的销售,前两年依靠传统渠道销售,但销量一直一般。今年4月入驻卓尼县公共电商服务中心后,有了公共直播间和工作室,在中心的帮助下,她带着公司团队做起了网络直播。

  “粉丝涨得很快,做了自己的品牌,现在每天至少有5000元的销售额。”三年时间的创业,几个月的直播,才让拉姆将青稞酒卖到法国,向印度提供绣片,她所销售的民族产品不仅走出了卓尼,更走向了世界。在电商发展的同时,她也助力着当地群众脱贫增收,去年才让拉姆分散带动周边50多户妇女做工,人均年收入7500元。

  来到位于县城周边的卓尼县农村电商物流公共服务中心,分拣区、冷链区工人正忙着分拣,成箱野山菌、一瓶瓶菜籽油以及各类农特产品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

  “现有30多个点收购卓尼农特产品,基本都是从当地农户手中收购,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中心负责人俞龙布说,农村电商物流公共服务中心将线上线下、城乡连接在一起,能把城乡的山珍依托物流运输出去,也能将外面的产品送至卓尼城乡村庄。

  一网联通世界,山花开遍天涯。

  卓尼把电子商务发展作为精准扶贫和实施乡村振兴的创新举措,以电商龙头企业和乡镇电商服务站为载体,借助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引导和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青年和大学生(村官)创办电子商务企业,带动贫困群众“触网”创业,农户变网商、农村变货仓,全面激发了农村经济发展。

  随着卓尼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的建成,县域内仓储条件改善,乡村物流成本降低,农畜特产品营销渠道拓宽,打通了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

首页  上一页  [1]  [2]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