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南  >  卓尼县

卓尼推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脱贫在金山银山和青山绿水间

 2021/01/11/ 17:37 来源:甘南日报 记 者 徐 健   通讯员 魏都盖草

  记 者 徐 健

  通讯员 魏都盖草

  2015年以来,卓尼县紧紧抓住“生态文明”和“小康建设”这个关键机遇,实施以“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便利、村容村貌洁美、田园风光怡人、富民产业发展、村风民风和谐”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通过实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使全县各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村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能力、产业发展能力、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得到有效提高,达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为脱贫攻坚和民族团结进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科学规划绘蓝图。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过程中,卓尼县以村庄原有自然格局和风貌为出发点,以文化特色为着力点,在文旅融合发展上找“突破口”,重点打造民俗特色村庄。为了不大拆大建,不照搬照抄,不搞一刀切,不破坏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突出亮点、彰显特色,留住清新、质朴、自然的美丽乡愁。组织人员赴内蒙、河南等省、区及州内兄弟县市观摩学习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按照“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管理民主、和谐稳定”的总要求,针对自然村点多面广、分布零散的情况,对全县15个乡镇的97个村的房子、墙面、道路、绿化及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六化七改三治两分离”,分阶段、分批次逐村制定建设规划,让群众充分参与方案编制、建设选点、资金使用等环节,既彰显了个性特色、又防止了风貌同质化。

  整合资源促建设。自2015年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开展以来,卓尼县采取政府投资、群众自筹、社会帮扶、资源整合、金融扶持、社会融资等方式,五年来总投资21.2亿元,为全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从根本上改善了深度贫困村的基础设施、生产生活、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条件。其中2017年投资5600万元打造的全省第一个彩色村庄——纳浪镇西尼沟村,成为卓尼乃至全州乡村旅游中的一道靓丽风景,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停留,也为全村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

  培育产业助增收。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就要把脱贫攻坚、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实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以来,卓尼县把生态优势作为优势加以培植,把产业扶贫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依托生态、政策激励,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蔬菜大棚、农(藏)家乐、加工业、网箱养鱼、商贸流通等特色产业,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产业扶贫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纳浪镇纳浪村推行“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把大棚蔬菜种植作为富民兴村的主导产业,2018年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后,吸收本地贫困户99户,当年年底合作社分红34.57万元,2019年预计贫困户户均分红达到3200元以上。

  挖掘文化显特色。按照“一村一品”的设计标准,依托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厚重的民俗文化底蕴,在充分挖掘传统及乡村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对全县各村民房进行特色化风貌改造,凸显藏族历史、自然生态和本土民俗文化。把潜在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转化成促进农牧民增收的资产资本,先后打造了“山水博峪村”“神秘江车村”“传奇尼巴村”“彩色西尼沟村”等一批生态体验型、民俗文化型、特色产业型的生态文明小康村。

  绿色生态夯基础。在全州创建“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进程中,卓尼县结合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对现有的生态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创造。木耳镇力赛村依托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和“环境革命”两大提升工程,实现村容村貌的“华丽转身”,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一幅山川秀美、田园静美、村容优美、生活康美的画面呈现在世人眼前。自2016年起,在省道306线合作至卓尼路段打造的油菜花观赏带,镶嵌在油菜花里的“五彩卓尼”“秘境卓尼”等文旅融合logo图案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外来游客。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