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南  >  甘南新闻

国网甘南供电公司:电力数据精准画像 助力地方经济新发展

 2021/10/14/ 16:09 来源:每日甘肃网

  哪个区域的乡村振兴指数高、哪家污水处理厂在“偷懒”、哪里的农产品产量更好、哪里空气质量最佳?

  电力数据作为反映社会发展和经济运行最可靠真实的数据,正逐渐成为政府进行能效管理的有效工具,不知不觉间,大家也享受了不少电力大数据“润物细无声”的服务。

  2020年12月甘南州政府与国网甘南供电公司、思极飞天(兰州)公司签订了的“电力数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开展乡村振兴成果监测、电眼看黄河、“五无甘南”成效监测、空心村智能识别研究等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目前已初显成效。

  服务大局 给美丽乡村“画个像”

  为助推乡村振兴,今年,甘南供电公司推出大数据产品——电力大数据助力乡村振兴平台,服务政府部门精准施策。它选取了甘南州8个县市、20多万用户作为样本,设立乡村振兴指数、扶贫车间用电监测、空心村研判及区域特色多个功能模块,全方位展示美丽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以往我们对扶贫车间的运行情况,需要派人去现场逐一核实,现在通过供电公司的扶贫车间监测模块,可以直观展示全州扶贫车间运行情况,非常方便,同时希望持续优化产品,就像是增加类似预警信息直接可以推送给我们政府部门这样的功能”甘南州工信局工作人员在甘南供电公司电力大数据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汇报时提到。扶贫车间监测模块分为脱贫户监测和车间监测,从区域分布、产业类别分布、停用电情况及预警等方面,对全州扶贫产业进行监测分析。

  为企业“画像” 在精准治污中发挥奇效

  甘南作为黄河、长江重要水源生态功能补给区,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黄河、长江流域广大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甘南供电公司基于“电眼看黄河”项目,开展了甘南州排污企业环保专题监测分析,为环保部门提供了来自不同行业的建议。

  为进一步加强监管,今年起,甘南州生态环境局与甘南供电公司开展合作,通过电力大数据的分析监控对治污企业精准“画像”,倒逼企业自觉履行环保职责,为相关部门执法提供了差异化、精准化施策的有力依据。

  “通过用电采集系统对污水处理厂的实时用电量进行分析,用大数据观察污水处理能力变化以及处理效果等方面。”甘南供电公司互联网部数据管理工作人员介绍到,通过监测发现了一家处理厂在投运第一个月的用电量达到了高峰,但后期就持续下降,还有个别厂的用电量几乎为零,“当时发现整个厂里用电量只有2度左右,完全不正常。”监测到异常情况后,及时统计数据形成分析报告,报送给了相关部门。

  相比以往群众信访、突击检查、专项执法等传统监管模式,通过电力大数据研究每家排污企业典型的用电特征,可以全天候、全过程、无盲区地实时监控企业工况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能有效解决人力物力紧缺问题,辅助提升监管执法效率。

  激活数据价值 电眼看“五无甘南”成效

  今年初,甘南州全面启动全域无垃圾、全域无化肥、全域无塑料、全域无污染、全域无公害的“五无甘南”创建活动,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抢抓机遇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抢占生态文明制高点,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开启绿色发展新征程。甘南供电公司抢抓机遇,激活数据价值,创新开展五无甘南应用研究,深度融合2020-2021年全州有机肥、农牧业、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行业电力数据和外部政府数据,构建可视化界面,从不同维度分析“五无甘南”建设工作成效,推动创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无垃圾方面,我们对全州垃圾治理行业进行了统计,发现今年新增该行业新报装用户增长了77.27%”,月度用电量同比上一年度都呈上升趋势,反映出机械化垃圾处理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无化肥方面,全州有机肥会员单位共有10家,上半年用电量同比增长了100%,说明产量上去,有机肥能够代替化肥,能够对土壤进行有效保护;无公害方面,农牧业用户数和用电量都是上涨的趋势,而与之对应的高原夏菜、中藏药材、食用菌等高效经济作物产量也是同比增加了很多。”甘南供电公司互联网部数据管理工作人员介绍到。

  电力大数据来源于社会生产生活,通过这两年的深度挖掘,能够积极有效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居民日常生活,潜力不断释放,综合效益逐步显现。下一步,甘南供电公司将依托电力大数据持续迭代更新,积极收集各行业、各领域数据分析决策需求,定制电力数据个性化服务,把需求点转化为数据应用点、增值点,描绘出各行业、各领域的精准“画像”,让电力数据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粱嘉文 景楷楠)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