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南  >  夏河县

夏河:减畜增效 推动绿色发展

 2021/10/13/ 18:19 来源:新甘肃 记者 韦德占

羊群好似珍珠般撒在甘南草原。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韦德占 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韦德占

  10月,在夏河县牙利吉办事处的阿纳村,晨冰暮霜。这里平均海拔3300米,属于高寒牧区。穿着一袭绛色藏袍,戴着一顶宽檐毡帽,阿纳村藏族汉子桑吉东知布意气风发。他坐在合作社前的草地上,半眯着眼睛,脸上洋溢着笑容。眼前,娟犏雌牛正悠闲地吃草。说起娟犏雌牛,桑吉东知布一下打开了话匣子:“这可是能赚钱的宝贝疙瘩啊!它是英国的娟姗牛和本地的藏牦牛杂交后繁育的,比本地传统的藏牦牛体型大、产奶量高、生长周期短。”“藏牦牛6至7年出栏,平均价格4500元一头,娟犏雌牛一年半即可出栏,平均价格8500元一头;藏牦牛日产奶量3斤,娟犏雌牛日产奶量15斤。”夏河县农业农村局畜牧工作站站长李瑞文告诉记者,每投一头娟犏雌牛,牧户就可以淘汰3头本地藏牦牛,真正实现了养殖由数量扩张向减畜增效转变,取得了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夏河县牙利吉办事处的阿纳村,娟犏雌牛悠闲地吃着草。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韦德占 摄

省级地理标志农产品夏河甘加羊。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韦德占 摄

  据了解,自2014年开始,夏河县针对牦牛、藏羊、犏雌牛生产性能下降的实际,以推进畜牧业产业化为载体,以畜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为目标,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协同科研院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实施高原奶牛(娟犏雌牛)高效繁育暨牦牛、藏羊本品种选育体系建设项目,建成牦牛本品种选育、犏牛高效繁育、黄牛杂交改良三个产业链和种公牛交换使用的新机制,以及以甘加羊为主的藏系绵羊本品种选育模式,全面提高当地藏牦牛的个体生产水平和群体生产效益,减缓草场生产压力,走出了一条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在此背景下,牙利吉办事处雪域更盼牛羊养殖牧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桑吉东知布在夏河县农业农村局的组织下进行专业培训,拿到了“家畜繁殖员”职业资格证书。

  “我们邀请甘肃农业大学的专家驻点开展牦牛人工授精繁育工作。经过培训后,我不仅掌握了用娟姗牛冻精开展人工授精的技术,还当上了合作社的监事长。”桑吉东知布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自豪的神情中还流露着几分腼腆与羞涩。

  “无论是生长、体重、产奶、增收、单畜产值均成倍增加,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品种改良效益都大大提高,还不断繁育生产出了品种牛、生态牛、增收牛、致富牛。”李瑞文告诉记者,夏河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从根本上遏制了地方优势畜种退化的趋势。

  据李瑞文介绍,夏河县投资3094.6万元用于娟犏雌牛高效繁育基地建设,在强格道、乃合当、索拉贡玛、索拉哇玛等草场新建牛舍18座,配建户外运动场18处,饲草棚18座;组建符合《甘南牦牛》二级以上的18个经产母牦牛繁育核心群,每群150头共2700头;引进高压消毒机、牛用可视输精枪、牛用排卵检测仪、恒温解冻仪、液氮罐等设备和娟珊牛细管冻精6500枚;2020年7月至9月,累计完成人工授配牦牛1247头,截至今年7月底共产犊865头,繁殖率69.37%。自今年6月开始,已完成人工授配450头。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验、推广,夏河县畜牧品种改良、畜群结构调整工作推向全覆盖、形成产业链,提高了牛改效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长,还解决了技术人员缺乏、人工授精设备短缺、液氮运输、全覆盖散养户自行改良等困难,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品种改良效益等方面均取得成效,实现了减畜不减产、提质量不提数量、既增质又增效的目标。今年,当地已完成“夏河甘加羊”地理标志登记1个,绿色食品认证2个,夏河县45万亩草原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全国有机农产品(藏羊、牦牛)生产基地。

  记者手记: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夏河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紧紧围绕畜牧产业畜群结构改良,持续落实草畜平衡制度,从向数量要效益到向质量要效益,化解棚圈内过剩的“产能”,实现了减畜不减产、提质量不提数量、既增质又增效的目标。

  从夏河的畜牧业发展实践中记者发现,只有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矢志不渝践行“两山论”,坚定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才能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才能实现生态美和百姓富的有机结合。

玛曲县欧拉镇的牛羊。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韦德占 摄

玛曲草原上,牛羊悠闲地吃着草。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韦德占 摄

草原上自由生长的夏河甘加羊。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韦德占 摄

  夏河甘加羊,体质结实,结构匀称,体型较小而紧凑,被毛多为白色,头、胸、蹄多为黑色。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韦德占 摄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