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南  >  县域聚焦

玛曲县欧拉镇牧民卓玛加布:守护家乡的碧水蓝天

 2024/02/02/ 16:38 来源:甘南日报 记者 马保真 朱月玲

卓玛加布:守护家乡的碧水蓝天

  记者 马保真 朱月玲

  冬日的玛曲草原,碧空如洗,一望无垠。玛曲县欧拉镇牧民卓玛加布又和往常一样,隔几天就来到黄河沿岸一处沙化治理点,查看固沙植被的生长情况。

  望着远处的山丘,卓玛加布说:“那时这边还是一个沙丘,自2016年5月开始,每年种植两三千的高原柳,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再过四五年,就能把沙化治理好。”

  玛曲藏语音译是黄河的意思,卓玛加布说:“我的家乡玛曲很美,保护她义不容辞,我会一直守护着她。”

  卓玛加布是玛曲县欧拉乡的普通牧民,是一名中共党员。从捡垃圾到治沙,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对卓玛加布来说,保护玛曲草原环境不需要任何理由。二十年来,他组织起了一支环境卫生志愿者队伍,和广大牧民共同守护着家乡的碧水蓝天。

  早在2003年,从小热爱大自然的卓玛加布第一次带领全村人开始大规模治理整个村子的环境卫生,他认为捡拾散落在草原各处的垃圾是环保的第一步。“那时候我们的草场承包到户,每家每户的草场上堆积着各种生活垃圾,看起来又脏又乱。”卓玛加布说,我想集中起全村群众进行全面彻底的清理,但是大家的积极性不高。

  “吼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卓玛加布想做出样子让村民们看看。他和家人将自家的2000多亩草场上散放的炉灰、旧衣物、牛羊尸骨等垃圾反复清理,草场犹如洗去了满身污垢,显现出了原本的翠绿底色,生机盎然。看着卓玛加布的草场环境这么好,村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陆续干起来了。

  “清理垃圾”已经成了卓玛加布的家乡欧拉乡达尔庆村牧民群众的习惯。每年3月初达尔庆村全体村民都会自发组织进行环境卫生、水源地、河道大清理,“在我们村里不要说饮料瓶、易拉罐,就连塑料包装袋都见不到。”村民拉毛加骄傲地说:“在卓玛加布的带动下,现在娃娃们也很注重环保,大家觉得环境好,住着也舒服,我们村的卫生要比其他村子干净得多。”

  更多的牧民群众加入到环保行动中,牧民群众会自觉将各自草场上的垃圾集中堆放在路边,卓玛加布统一拉走集中处理。

  卓玛加布说,这些垃圾不但影响环境的美观还会破坏草原生态环境,对候鸟和鱼类也不利,一些比较难降解的塑料,动物误吞食后也会造成伤害。

  2004年卓玛加布结识了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一位叫华尔藏的年轻人,这位西藏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在若尔盖县保护生态环境多年,有着丰富的环保经验和科学的治理方法。很快他们成为了朋友,卓玛加布经过多次上门请教和实地勘查,学习到了他们的环保理念和工作方法。

  起初卓玛加布用铁丝围栏将生态脆弱的草场圈起来禁牧休牧,防止牛羊进入造成再次破坏,同时他也从本地畜牧局的一些专家那里了解到畜牧要形成良好的草畜关系,过度放牧是破坏草原生态良性循环的主要原因。

  2007年,卓玛加布把家里的1000多只牛羊卖了,最后只留了200头牦牛。

  “其实,我家2000多亩的草场上可以养300多头牛,也可以再养一些羊,但是为了草畜平衡和可持续养殖,我只养了200头牛,我要给村民们起示范带头作用。”卓玛加布说,“每年我的草场的草木茂盛,天气热的时候很多黑颈鹤都会来我的草场筑巢,到了秋季,草会长得和我一样高。”

  2014年,卓玛加布开始试着在沙化地上种树种草,他在黄河边的一座小山丘上种植了1000棵高原柳,现如今光秃秃的小山丘已是柳枝吐蕊,小柳树苗的周围青草葳蕤,一派生机。

  2015年,在距离黄河20公里的一处治沙点上,卓玛加布带领着他的员工、亲戚朋友种植了2000棵树苗和2000斤草籽。

  “现在牧民的环保意识也提高了,我们种树种草时,附近的牧民群众会自觉参与其中,他们还会从自家拉来牛羊粪给树和草施肥。”卓玛加布说,“我们栽种的这些树苗和草籽是特地从四川若尔盖买的,经过试种,可能是因为气候、环境相近的原因,若尔盖的树苗和草籽种在玛曲成活率非常高。”

  如今,卓玛加布又创办了玛曲蒋朵肥料加工有限公司,发展牛羊粪有机肥加工产业,公司有机肥日均生产能力300吨,年生产能力达10万吨,实现环保增收双效益。

  从捡垃圾到治沙,再到开办有机肥加工厂……20年的坚持让卓玛加布获得许多荣誉,但最让他自豪的还是家乡的草原越来越绿,河水越来越清。

  “草原和黄河是大自然的恩惠,我们有义务保护和治理,把她们变得更美,再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朝阳下,卓玛加布站起身,望着河道边沙丘上迎风伫立的洮河柳,眼中满是自信和坚毅。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