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南  >  甘南新闻

“若有来生,再赴高原”——“草原曼巴”王万青情定甘南续写医者仁心

 2025/06/26/ 18:18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蔡文正 张燕茹

  退而不休育桃李

  退休后的王万青虽年逾花甲,两鬓染霜,但那颗赤诚的医者之心从未改变。

  “每当医院的年轻医生遇到疑难病例、手术台上出现危急情况时,他总能随叫随到,出现在会诊室、手术间,为后辈们指导。”玛曲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祁武志说。

  草原上,布病、炭疽病、包虫病等人畜共患病是威胁当地群众健康的“隐形杀手”,这些疾病是草原医生必须攻克的难题。

  “2013年,一位重症炭疽病患者因颈部严重肿胀导致呼吸困难住院。面对复杂的病情和甚微的治疗效果,我们邀请王大夫前来会诊。他来之后迅速制定了一套综合治疗方案,并指导医护团队进行颈部肿胀的专业护理,通过精准的抗感染治疗和细致的局部护理,患者最终转危为安。”祁武志回忆说。

  2016年的一个深夜,医院收治了一位腹腔大出血的牧民,生命危在旦夕。面对复杂的病情,院长拨通了王万青的电话,当时王万青已经入睡,但接到电话后,他立刻起身赶到医院。

  最终,在他的指导帮助下,医院手术团队成功为患者实施脾破裂修补,将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

  “这样的紧急会诊与手术指导,在他的退休生活中屡见不鲜。”玛曲县人民医院医务科主任、主任医师姚春林说。

  除了看病救人,退休后的王万青还指导过很多年轻医生,向他们传授诊疗经验。

  玛曲县医院口腔科主任南吉卓玛就是其中一位。

  2013年5月,一位70多岁的患者,由于牙齿疼痛难忍,坚持要拔牙,这让南吉卓玛犯了难。南吉卓玛请来王万青,在查看了病情之后,王万青耐心地劝说患者:“老朋友,你这个牙齿好着呢,还不能下岗,牙疼是因为感冒了,只要按时吃感冒药就可以,不用拔牙,吃完药要是还疼,就再来找我。”患者最终听从了王万青的建议。

  在多次跟随王万青诊疗后,南吉卓玛不仅学到了如何准确判断病情,对症治疗,还学到了如何让病人放松心情,让他们听取合理建议。

  “和王万青老师接触后,我深深感受到他将每一个患者都当作自己的亲人、朋友,问诊的过程就像和家人在聊天。”南吉卓玛说。

  玛曲县健康教育所魏海军也是王万青的学生。

  “2013年8月,我去找王老师学习针灸、按摩,他爽快地答应了,手把手教了我两年。王老师教我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和体质进行精准调理,提高治疗效果。他常说,针灸之魂,在‘精’与‘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初学中医,得遇良师,是我从医以来最幸运的事。”魏海军回忆。

  魏海军说:“我最常遇见王老师的地方是图书馆门口,他经常去查阅资料,当时,已经70岁高龄的王老师还结合自己的经验,针对胆结石、关节炎、高胆红素血症、高血压等高原常见病、多发病,创新出许多中西医结合的新疗法,积累了富有特色的治疗经验。”

  在退休的日子里,王万青将自己的诊疗思路、操作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年轻医生,这种“传帮带”的方式,提升了玛曲县的整体医疗水平。

  “最后一次见王大夫是去给他送新出的医学杂志。看见他坐在窗前的旧椅子上,膝盖上盖着旧毛毯,正在看一本医学书籍。”祁武志回忆,“当时他一看见我,就指着书上的一篇文章说,这个新疗法对高原肺水肿可能有用,你拿去给年轻医生们讲讲。”

  前几天,祁武志在整理资料时,偶然翻出王万青送给他的《实用外科手册》。扉页上有王万青工整的字迹:医者之路,贵在坚持。

  书页间夹着一片干了的格桑花瓣,这让祁武志想到了王万青常说的一句话:“医生和格桑花一样,不需要多艳丽,只要能在这片土地上扎下根就好。”

  三代人的家学传承

王万青(左一)为大儿子王团胜讲解医疗知识。(资料图)

  走进王万青家,左手边小平房的外墙上挂满了几十幅他的连环画《我在黄河第一弯》,记录着王万青数十年来的生活工作轨迹。打开房间门,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他生前整理的书籍资料,纸张都已泛黄,但笔迹清晰可见。

  记者拿起一本《外科常用手术的错误与并发症》,翻开内页,蓝色字迹密密麻麻,但结构清晰明了,再搭配上亲手画的解说图,整本笔记犹如立体解剖教具。

  “父亲对医学的执着深深影响了我。记得我刚从医时,有一次写病历,在体格检查栏里笼统地写了全身黏膜无异常、淋巴结未肿大。父亲检查后,一向性情温和的他发了脾气,严厉地批评我,说这是对病人不负责任!医学工作必须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马虎。那天晚上,他特意把我叫到办公室,手把手教我如何详细记录每一个检查细节。”王团胜回忆道。

  正是在这种传承下,王万青的子女、学生都继承了精益求精的态度。

  “退休后,父亲利用空闲时间,整理了多年积攒的书籍资料和工作日志,希望后代能够作为文献资料使用,并将这些资料保存、传承下去。”王团胜说。

  王万青晚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他的子孙后代继续从医治病救人,为玛曲的发展多作贡献。

  顺着爷爷的足迹,王团胜的二儿子扎西东智考上了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的定向委培生,毕业后将回到甘南州工作。

  “儿子觉得爷爷的事业很了不起,他想继承爷爷的事业,为草原医疗事业贡献力量。”王团胜欣慰地说。

  如今,王万青的精神正在新一代中延续:孙女英春拉毛在高校专攻智慧养老与管理,用科技赋能银发事业;外孙女闹增拉毛身着白衣在玛曲县人民医院践行护理使命。

  三代人用不同方式诠释着医者的家学传承。

  “当年考上卫校时,外公欣喜万分,不仅送我去学校报到,还承担了我全部的学费和生活费。”闹增拉毛深情回忆道,“工作后他要求我对每位病人都要详细记录护理笔记,反复研读分析——这个习惯让我受益匪浅。”

  王万青虽已离去,但他的感人事迹永远留在了玛曲草原。

  在玛曲县人民医院,新入职医护人员的第一课便是学习他的事迹;在阿万仓镇,他曾工作过的卫生院设立陈列室,陈列着他用过的医疗器械和生活用品,褪色的医疗箱装着未用完的药品,泛黄的笔记本里记载着他的行医历程,供大家观看学习;在草原上,牧民们时常怀念这位善良、敬业的汉族医生,他的名字成为当地民族团结和医者仁心的象征。

  2024年10月,王万青离世的消息传遍草原,7天内,数千名牧民从四面八方涌来,哈达堆成雪山。这些牧民中,有他在牛粪堆上接生的妇女,有经他手术重获新生的孩子,更多的是在他客厅长椅上得到过慰藉的普通牧人。

  “王万青虽然离开了我们,他的智慧和精神却激励着更多医者扎根基层、用精湛的医疗技术悉心服务群众。”

  “王老师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将继续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

  “‘王曼巴’对我们全家的恩情,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我们打心底里感激这位好人。”

  …………

  遵照遗嘱,子女将他的骨灰撒向玛曲草原。当最后一捧灰烬融入黄河第一弯的碧波,牧民们唱起古老的祝福歌谣纪念这位把一生献给草原的医者。

  王万青去世后的第3个月,妻子凯嫪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他最后的笔记,纸页上颤抖的字迹写着:“若有来生,再赴高原。”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