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南  >  卓尼县

博峪:昔日贫困村 如今小康村

 2019/05/14/ 20:30 来源:甘南日报

  记者 张继元

  五月的卓尼,阳光明媚,沐浴其中,已经有了暖洋洋的感觉。

  走进卓尼县博峪馨香藏家乐,主人张兰兰正在厨房准备食材。她笑嘻嘻地迎上前来,招呼我们坐下,麻利地倒上茶,“这会儿客人少,我准备一下。”

  她家房屋是砖木结构,显出古老木制房屋风格,金黄色的木纹刷上清漆显得高雅大气,藏式装修更添特色。整院房屋有200多平方米,院内铺有白底带花的地砖,独立的厨房、卫生间,收拾得很整洁,她家的藏家乐刚开业一个月。

  谈起藏家乐张兰兰说:“去年把屋子重新装修了一下,有六个客房,花了20多万元。”

  想起开藏家乐之前家里状况,张兰兰眉头紧锁:“过去条件差,为了孩子上学,我们夫妻不得不去外地打工,在工地起早贪黑干活,苦脏累就不说了,孩子也操心不上。”

  如今一家四口,夫妻俩主要经营藏家乐,儿子大专毕业在家帮着经营,女儿去年刚刚上班,在村幼儿园当老师。

  “这两年听说村里开‘藏家乐’赚钱了,也回来开了一家。这都是政策给我们带来的好日子,才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张兰兰一脸的感激。

  博峪村村支书王建忠介绍,过去青壮年劳力都去外面打工,只有二三十个年迈体弱的老人在村里看家操心孩子。现在好了,外出务工的村民看到村上的村民开农家乐藏家乐赚了钱,陆续返乡,都想在自己家门口赚钱。

  “2000年,我到这里驻村,当时村上没有一条完整的路,人畜混住在一个院子,夏天难闻不说,卫生条件也差。”驻村干部张桂萍回忆刚来村时的现状。

  张桂萍指着干净的水泥路面说,乡上为了改变村貌、村风,在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的号召下,对村民每户补助25000元,彻底改造村民厕所、院子、牛圈,村上脏乱差不见了,困扰牧民多年的人畜混住得到了彻底分离。

  博峪村由昔日的“穷乡村”变为今日的“小康村”,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路。如今,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连接着村里的大街小巷;一座座农家院舍整齐有序,花草树木点缀在房前屋后,绿意浓浓;一面面文化宣传墙装扮着靓丽的村庄。处处展现出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图景,时时踏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铿锵步履。

  张桂萍在谈到村民脱贫时说,主要靠“藏家乐”带动脱贫,一家“藏家乐”至少可以带动一户贫困户脱贫,规模大的可以带动三至五户脱贫。

  村民李世民说,他的“农家乐”开了3年多,生意一年比一年好,好的时候,一年纯收入就达到了16万元。

  据了解,像李世民这样开“藏家乐”“农家乐”的村户有十几家,博峪村现已整体脱贫。

  村支书王建忠介绍,村上投资360万元,去年9月份开始修建两处民族博峪酒店,可以安排贫困村民200多人打工,正在修建的高端木屋酒店正在装修。红色土司记忆馆可以给村上贫困户每年保底分红1万元。

  博峪村通过项目投资和群众自筹的方式,筹资2503.5万元,对全村136户民房进行了风貌改造,并结合自然生态、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休闲文化广场、村内道路硬化、太阳能照明路灯安装、房前屋后绿化等项目,不断改善群众的生活品质。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近年来,博峪村充分利用丰富的山水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做足山水文章,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了餐饮服务业、特色畜牧养殖业、生态乡村休闲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

  博峪村成立卓尼县木耳镇建华养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实行产供销一条龙生产。几年来,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发展特色畜牧养殖业。

  环境好了,村子美了,借助精准扶贫政策的东风,博峪村领导班子又开始谋划打造以“农家乐”“藏家乐”乡村旅游景点、观光休闲营地等为载体的旅游产业。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